音乐人陈小奇:棋如音乐 按你构想的旋律往前铺开

作者:小石点击:352832009-02-24 13:43


陈小奇在创作。本报记者 施绍宗 摄

  棋文化峰会高端系列访谈②

  ■本报记者 施绍宗

  外界极少人知道,写出《涛声依旧》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的著名音乐人,现任中国音乐家协会流行音乐学会副会长、广东流行音乐协会会长陈小奇是一个超级棋迷,他象棋下得不错,最喜欢的是围棋,虽然工作繁忙,但一下起围棋就沉醉其中,深深体会“忘忧清乐”的境界。对于陈小奇来说,“棋声依旧”可谓他的生活写照。

  小奇兄是本报记者的学长,也是多年的棋友,因为爱棋迷棋,他还担任了广东棋文化促进会的副会长,与会中人一道“自带干粮修水库”,乐此不疲。日前,本报记者借本报与中国棋院、广东棋文化促进会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国棋文化广州峰会即将举行之机,与陈小奇作了一番关于棋文化的畅谈。

  本报记者:棋文化与琴、书、画有何关系?

  陈小奇:琴、棋、书、画是中国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我看来,它们虽然是不同的艺术门类,但都有共通的地方,下棋实际上也可以作为一种艺术。现在把棋类归结为体育运动的范畴,但中国的文人是把棋当成是一种文化活动来看待的,都属于艺术的范畴。就我个人来说,我也是更多地把棋看成是艺术,是一种文化形式。专业棋手下棋很重视胜负,毕竟这是竞技体育,他们会把胜负作为追求的终极目标。而我们这些业余爱好者只是把下棋作为休闲娱乐和游戏。我们下棋不会像专业棋手那样去冥思苦想,我们追求的是开心,是心灵调节的一种活动。胜固欣然,败亦可喜,这是由业余棋手的心态所决定的。

  从艺术的角度来说,琴、棋、书、画之间是有联系的,任何艺术的门类,只是表现技巧和手法不同,从本质上来说肯定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常会看到搞艺术的人,掌握了一门技艺再去学习别的艺术,会比其他人上手得快,因为他掌握了当中共同的地方,只是改变了艺术的表现手法而已。

  假如我们不把下棋看成是纯粹的体育运动,它和其他艺术是有很多联系的。比如琴,如果我们把它视作音乐的概念来理解,可以从形式上找到音乐和下棋的很多联系。比如音乐是一个流动过程,它是从一个音符转到另一个音符,一步步地按照你构想的旋律往前铺开的。而下棋同样也是一个子接一个子地下,其间也许会有很多干扰,但始终是按你自身设想的目标进行的。

  此外,音乐创作有一个动机发展的问题,下棋也一样,你也会有一个选择定式的问题,这个定式很可能就成为你整盘棋的动机了。比如是选择下模样棋还是下实地棋,这就决定了你这盘棋的走向。

  上面谈的是它们外在的联系,内在的联系就是一个境界的问题。艺术境界决定了你是一个大家还是一个工匠。境界高的人可以取得大的成就,一般人只能完成一般的目标了。我认为,不管你从事何种艺术,最终所能达到的高度,还是要看你的境界如何。琴棋书画相互之间会有启发作用,但不会产生直接作用,不会因为你会下棋,你的作品就会比别人写得更好。不过虽然它们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我们可以在下棋的过程中,通过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从中得到一些感悟,逐步提高自己的艺术境界。这一点和搞别的艺术是一样的。

  本报记者:在你的创作生涯里,有没有尝试过把棋和棋文化当作音乐创作的对象?

  我们流行曲创作,大部分取材于社会百态以及对人生的各种体验和感悟,专门单独为棋和棋文化而写的流行曲不多。我印象中我只写过一首,那是我去贵州采风的时候,根据由陈毅元帅题诗的一个棋亭进行创作的。这可能是唯一的专门为围棋而写的一首歌曲。现在以围棋和中国象棋为创作对象的歌曲,确实很少,今后还要发动大家多创作这类歌曲。歌曲作为一种广泛的和有效的推广手段,借用它来推广棋文化,这个工作应当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本报记者:作为一名词曲作家和围棋、象棋的爱好者,你在棋艺上的境界又是怎样反映到音乐创作的境界上?

  下围棋很讲究大局观,下棋前你首先要考虑怎样去布局,包括中盘如何进行,这和我们流行曲的创作外表上有很多类似的地方。比如我们创作一首流行曲,首先要考虑歌曲的题材,会有什么样的立意,接下来还有结构上的处理等等,这些东西从一开始就要考虑好,类似于围棋的布局,一定要有一个明晰的思路。这些都是属于技巧上的问题,关键还在于境界。

  说到境界,我个人倾向于不要把一些东西想得太复杂,不要苛求某种东西本身就是一种境界。就我个人来说,我会用一种很自然的方式去创作,去下一盘棋。我的围棋水平大概只有业余3段到4段之间,水平并不是太高。但我发现,我比赛的成绩往往比平时的要好。原因是我对胜负没有那么执着,不会把输赢看得那么重,因此在比赛时可以随心所欲地下,想进攻就进攻,该退守就退守,这样把胜负的包袱卸下来了,赢棋的概率相对来说反而更高。这里就牵涉到一个境界的问题,我想你如果把什么东西都看得很平常,你的境界也会慢慢地往上提高。

  本报记者:棋文化如何和流行音乐结合发展,有何更好设想?

  总体上来说,棋文化和流行音乐两者肯定可以发生某种联系,很可能会诞生出很新的思路。流行音乐的特点就是大众性,它的推介模式和手法是值得借鉴的。我想,棋文化今后的发展和推广,可以和流行音乐紧密合作,多创作一些有关棋类的歌曲。把棋里的理念,对胜负的感悟,通过歌曲这一载体,向社会进行推广宣传,让社会受众对棋产生兴趣,从而提高社会的关注度,这就是棋文化促进会的工作重点。我认为棋文化促进会要做的不是要培养多少高水平的棋手,而是要让更多的人来关注棋类运动和喜欢棋类运动,这一点流行音乐是可以和棋文化的工作很好地融合到一起的。

  本报记者:如何用各种手段推广棋文化?

  棋文化的推广,完全可以借鉴流行音乐的包装手法。比如进行造星工程,造出一个歌星偶像,目的就是吸引大家的注意力,让公众在一个焦点上聚焦,从而产生最大的影响力。下棋也如此,优秀的棋手本身同样具有歌星的号召力,甚至更大。我们当年为什么下围棋,就是因为中日围棋擂台赛,造就了聂卫平那个时代的民族英雄,使我们都成为他的追星族。造就了这么一个明星后,不仅影响了很多人,甚至还影响到全国。

  棋类运动这个行业,主要是靠几个顶尖人物带起来的。在目前的现役棋手里面,有谁的影响力越大,那么棋类运动的影响也越大,我们进行推广就是要重点从这方面入手。对围棋来说,它的国际成绩决定了这个运动的整个普及和推广程度,如果成绩不好的话,就要大打折扣。像中国女排,当年成绩好、拿了五连冠的时候,很多人都在追女排、看排球比赛,但后来成绩下滑后,喜欢排球的人就少了很多。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棋文化如何能够得到更有力的推动?除了棋界人士的不断努力外,还有一点是至关重要的:那就是应该有更多的企业认识棋文化,认同棋文化,最终把棋文化融入到企业文化的塑造之中。非常明显,拥有人力物力资源话语权的企业,可以成为推动中国棋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能够论证这一观点的例子很多:如泰州春兰集团公司,他们的春兰杯就成为唯一一项由中国内地出资主办的世界职业围棋大赛,与日本、韩国、中国台北多个企业主办的富士通杯、丰田杯、LG杯、三星杯、农心杯、应氏杯并称为世界职业围棋七大杯赛,对推动棋文化的发展普及有很大影响。又如广州市凤凰山旅游度假公司,则明确把中国棋文化融入到凤凰山项目的开发之中,以长期推动中国棋文化的发展。据我所知,他们近日已与中国棋文化广州峰会主办单位之一的广东棋文化促进会签订协议,将共建一个梳理研究、推广普及棋文化的“中国棋文化基地”,实实在在地为中国棋文化的发展做点事情。

点赞2
网友评论(0条)